向“中國好人”看齊,營造文明美麗精神家園
中共中央總書記、國家主席、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8月13日給安徽黃山風景區工作人員李培生、胡曉春回信,對他們繼續發揮“中國好人”榜樣作用提出殷切期望。(據《人民日報》)
“中國好人”最可貴的地方就是在平凡工作中創造不平凡的業績。李培生、胡曉春在黃山風景區分別從事環衛保潔和迎客松守護工作,2012年和2021年先后入選敬業奉獻類“中國好人”。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,榜樣的力量也是無窮的。讓我們共同愛護“中國好人”,守望精神家園。
尋找“中國好人”,弘揚傳統美德。中國自古有“文明禮儀之邦”之稱,幾千年來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,鑄就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“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,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,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、人生觀、價值觀很有益處。”例如,“茍利國家生死以,豈因禍福避趨之”的報國情懷,“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”的浩然正氣,“鞠躬盡瘁,死而后已”的獻身精神等,為加強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提供了深厚的哲學底蘊和美德資源。我們要尋找“中國好人”,發揮好榜樣作用。我們要積極傳播真善美、傳遞正能量,帶動更多身邊人向上向善,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爭做社會的好公民、單位的好員工、家庭的好成員,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奉獻自己的光和熱。
爭做“中國好人”,你我當仁不讓。我們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,補足精神之鈣。中共中央、國務院印發的《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》強調:“抓好重點群體的教育引導。公民道德建設既要面向全體社會成員開展,也要聚焦重點、抓住關鍵。”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,廣大黨員干部沖鋒在前、勇挑重擔,為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發揮了關鍵作用。黨員干部作為社會群體中的先進分子,自覺加強道德建設,發揮示范引領作用,對于形成良好社會道德風尚具有重要意義。爭做“中國好人”,“中國好人”才會不斷涌現,時代面貌才會煥然一新。
呵護“中國好人”,培育心靈家園。每一個人都是弘揚文明新風、守望精神家園的踐行者,也是唱響主旋律、追求真善美的文明使者。讓文明內化于心、外化于行,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、精神面貌、文明風尚、行為規范。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,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,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,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。當前,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,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也水漲船高。我們只有讓文明始終居于靈魂的“C位”,人間處處都會是最美的風景。
文明如同一面鏡子,映照著公共意識與社會文明風貌。讓我們提升文明素養、弘揚時代新風、涵養道德情操、培育心靈家園、豐富精神生活,以正確理想信念、價值理念、道德觀念自覺抵御精神貧困和心靈空虛,遏制拜金主義、低俗媚俗等不良風氣。引導和推動全社會樹立文明觀念、提高文明程度、形成文明風尚,才能在實現物質文明層面的共同富裕之時,同時實現精神生活層面的共同富裕,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(金勝)
責任編輯:胡思源